.支道林造《即色论》论成示王中郎中郎都无言支曰“默而识之
35.支道林造《即色论》,论成,示王中郎,中郎都无言。支曰:“默而识之乎?”王曰:“既无文殊,谁能见赏?”
支道林:支遁,见《言语》63注。 造:写作。 《即色论》:篇名,支遁撰。慧皎《高僧传》卷四支遁传作《即色游玄论》。刘注引《支道林集·妙观章》云:“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此当为其主要论点。色,指物质;空,义为无,非存在。意谓“色”不凭藉其自身而“有”(存在)。“色”既不凭藉其自身而“有”,则即便是“色”,也仍然是“空”。所以说色即是空,同时又有异于空。参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部分第九章。 按:两晋时佛教大乘中观宗的思想已陆续传入中国,而且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支配地位,但中观所依据的主要经典《般若经》还只有一些节译本,本篇30所述《小品》即是。由于对《般若经》中“空”、“无”概念解释不一,佛教般若学说分成六家七宗,支遁所创“即色宗”即其一。而中国的玄学家也是以“有”、“无”、“本”、“末”、“一”、“多”等为主要论题,《般若经》正是从宗教立场来论证现实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不真实的,与玄学一拍即合,因而般若学亦成为当时玄学的研讨对象。
王中郎:王坦之,见《言语》72注。
默而识之乎:默默地记在心里吗?“默而识之”,引自《论语·述而》。识(zhì志),记住。
文殊:佛教菩萨名。全称“文殊师利”,意译为“妙吉祥”或“妙德”。像持剑骑青狮,象征智慧锐利而威猛。 见赏:被赏识,被赞赏。见,用在动词前表被动。刘注引《维摩诘经》曰:“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云:‘何者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曰:‘是真入不二法门也。’”此处王坦之自比于维摩诘而叹无智慧如文殊者能赞赏。
支道林撰写《即色论》,写成以后,给王坦之看。王坦之一言不发。支道林说:“默不作声而记在心中吗?”王坦之说:“既然没有像文殊那样的大智慧者,谁还能被赞赏呢?”
36.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王逸少:王羲之,见《言语》62注。 作会稽:做会稽郡内史(太守)。
- 贵阳公租房买卖政策-贵阳公租房管理办法[图]
- 急于求成 跌入陷阱[图]
- 上九弗损益之无咎贞吉有攸往得臣无家 损卦名意为减损卦象兑下艮[图]
- 读史致用欧阳母画荻教子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图]
- 湘地一个洞穴中有黑土遇到大旱之年人们就一起用水来填塞这个洞穴[图]
- 或时坐之或者今生就受到国法的制裁而坐牢 终身夭命这里是说因造[图]
- 【评析】中国古代讲耕读传家把耕作劳动与读书取功名结合起来使人[图]
- 二十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于淮南分关中兵东下维欲乘虚向秦川复[图]
- 夔(kuí)牛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牛所说体重可达数千斤郭璞注“[图]
- 《荈赋》中说喝茶能调节精神、调解脾胃、消除困乏、去除慵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