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KTV招聘网!
loading
免费发布信息
·苏州 [切换]
    苏州KTV招聘网 > 苏州热点资讯 > 苏州励志/美文 >   司马睿也是抱着在江南建国的目的来的但是他的起点实在不高单单

    司马睿也是抱着在江南建国的目的来的但是他的起点实在不高单单

    时间:2022-08-26 09:21:33  编辑:快推网  来源:  浏览:606次   【】【】【网站投稿
    司马睿也是抱着在江南建国的目的来的。但是他的起点实在不高。单单从地盘上来说,司马睿占据的仅是扬州一隅。当时长江中下游从上到下依次为荆州、江州、扬州,大致对应现在的两湖、皖赣和江浙。荆州、江州都听命于洛阳朝廷,已有都督或刺史。没有广袤的土地,没有稳固的上游,司马睿想在扬州下游立国很困难。江州刺史华轶差不多和司马睿同时来到南方,也是东海王司马越的党羽。他在江州恩威并施,交好江州豪杰士人,收揽南方逃亡来

    司马睿也是抱着在江南建国的目的来的。但是他的起点实在不高。单单从地盘上来说,司马睿占据的仅是扬州一隅。当时长江中下游从上到下依次为荆州、江州、扬州,大致对应现在的两湖、皖赣和江浙。荆州、江州都听命于洛阳朝廷,已有都督或刺史。没有广袤的土地,没有稳固的上游,司马睿想在扬州下游立国很困难。

    江州刺史华轶差不多和司马睿同时来到南方,也是东海王司马越的党羽。他在江州恩威并施,交好江州豪杰士人,收揽南方逃亡来的官民,史载“得江表之欢心”,比司马睿逊色不到哪里去。华轶借口“洛京尚存”,不听从司马睿的指挥(人家本来就是朝廷命官,和司马睿没有上下级关系)。所以,尽管同属一个派系,司马睿一派却和华轶势同水火。永嘉五年(311年),司马睿以王敦为都督西征,统甘卓、周访等人逆江而上,企图武力吞并华轶势力。

    话说江夏之战后,荆州刺史刘弘病故,陶侃也因为母亲病故辞官服丧去了。一晃几年过去了,陶侃丧期满后,投奔了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任命陶侃督护江州诸军事,华轶也需要借重陶侃的声望和能力,表陶侃为扬武将军,率兵3000屯夏口防备下游。华轶与司马睿矛盾公开后,担任江州刺史参军的是陶侃的侄子陶臻。陶臻认为司马睿会战胜华轶,装病辞官,劝说陶侃:“华轶有忧天下之志,可惜才不足,且与琅琊王不平,恐怕在劫难逃。”陶侃觉得背弃华轶有违忠义,气愤地将陶臻抓起来送给华轶。陶臻中途偷偷跑到建业投奔司马睿去了。为了争取陶侃,司马睿“提升”陶侃为奋威将军,给予“假赤幢曲盖轺车、鼓吹”的待遇。当时朝廷政令不通,藩镇长官各行其是,人事变动向朝廷汇报一下(所谓的“表”),不管朝廷有没有收到同意不同意,就制造既成事实了。陶侃权衡再三,倒向了司马睿阵营,结果导致华轶在王敦等人的进攻面前,兵败身亡。事后,陶侃再升为龙骧将军,实授武昌太守。

    司马睿争夺江州的同时,西边的荆、湘两州(拆分荆州南部为湘州)陷入了杜弢之乱。这是继张昌之乱、陈敏之乱后的第三次南方大乱,再次几乎分裂了南方。

    四川大乱后,大批巴蜀居民东迁避难,有好几万家进入荆湘二州。流民常和本地人发生摩擦,又受官府歧视,就推四川人李骧(与成汉政权李雄的叔父同名同姓)造反。当时的荆州刺史是王衍、王戎、王敦等人的族兄弟王澄,是个能说会道却不知军务的公子。流民起义起初规模很小,遭到各地方官府的镇压,李骧不得不向王澄投降。这事本来就这么过去了,王澄画蛇添足,假意答应流民投降,暗中乘其不防偷袭起义军,并株连百姓,屠杀了8000多流民。流民更加怨恨,于永嘉五年(311年)正月再次推举成都人杜弢在湘州起义。

    杜弢领导起义,完全是局势所迫。他祖父和父亲都是晋朝的县令,本人是地方秀才(那时的秀才一州才能推举一人,很金贵),因避四川战乱才迁居荆州。李骧领导第一次流民起义时,杜弢是醴陵县令,率军镇压起义。如今,杜弢却被流民推举为起义的领导人,真是命运多变。他自称梁益二州牧、平难将军、湘州刺史,发兵进攻长沙、零陵、桂阳、武昌等郡。王澄和杜弢作战,屡次败北,却满不在乎。后来,原新野王司马歆帐下牙门将聚众起兵,自称楚公;原荆州刺史参军王冲叛变,自称荆州刺史。王澄这个荆州刺史成了空头司令,才仓皇顺江东下,逃亡建业。司马睿很客气地将他调任闲官(军咨祭酒),任命了河南世族周为新的荆州刺史。周到荆州,对杜弢之乱束手无策。在江州的王敦势力,于是派遣陶侃、周访、甘卓等进入荆州镇压杜弢。

    建兴元年(313年),杜弢率军进攻周驻地,陶侃前往救援。流民武装擅长远途奔袭和流动作战,不利于硬碰硬的阵地战。杜弢充分发挥这一特点,主动放弃周,想趁陶侃大军在荆州的机会奔袭陶侃的大本营武昌。陶侃听说杜弢撤围后,估计杜弢乘虚去袭击武昌了,立即撤军,抢在杜弢前面返回武昌,给予敌人迎头痛击。杜弢的流民武装第一次遭到重创,大败逃向长沙。陶侃派参军王贡到王敦处报捷。王敦喜出望外:“若无陶侯,荆州将非国家所有!”他向司马睿推荐陶侃为荆州刺史。陶侃以卑微的出身,在极端重视家世的晋朝、用短短10年时间升任藩镇首脑,创造了一个奇迹。

    陶侃乐得有点飘飘然。危险就在这个时候来临了。胡亢造反时,命原南蛮司马杜曾为竟陵太守。杜增勇冠三军,身穿甲胄还能在水中游泳,见胡亢猜忌暴虐,连杀部将数人,担心大祸临头,在当年(313年)暗中联合王冲杀掉胡亢,并吞了荆州方向的乱军武装。陶侃派去报捷的参军王贡返回时,路过竟陵,不知道是立功心切还是胆大妄为,以陶侃的名义联络杜曾,说服杜曾和王冲火拼。杜曾轻易杀死了王冲。陶侃得知变故,召王贡询问。王贡怕陶侃责怪,不敢去,竟然和杜曾合作偷袭陶侃。陶侃大败,连坐船都被叛军钩住,侥幸跳上一只小船才得以逃脱。陶侃因这次惨败被革职。但荆州前线实在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负责将领,王敦让陶侃以平民身份执掌荆州刺史职权。

    陶侃面对的敌人,分别是北边荆州的杜曾乱军和南边湘州的杜弢流民。陶侃先北后南,先集中军队讨伐杜弢。他和周访联合,屡次战胜杜弢,因军功很快恢复了官职。杜弢的流民武装在几年征战中,损失惨重,后续乏力,托旧时相识的南平太守应詹出面斡旋,希望能投降朝廷,保全性命。杜弢本不愿造反,写的降书言辞恳切优美,司马睿同意了,派使者去受降,还任命杜弢为巴东监军。然而,前线众将贪功,仍不断地向流民进攻。杜弢气愤不过,杀掉受降使者,坚持造反到底。直到建兴三年(315年)八月,陶侃才击溃流民武装,平定湘州。王贡投降,杜弢逃亡不知所终。

    陶侃镇压杜弢后,乘胜北上讨伐杜曾。杜曾不敢恋战,收拢军队北上,围攻宛城。镇守宛城的是都督荆州、江北诸军事的荀崧。荀崧无兵无粮,形势岌岌可危,想向襄城求救又找不到适当的人选。年方13岁的女儿荀灌自告奋勇,率领几十名勇士,在夜幕掩护下缒出城墙,突围而去。她边打边走,最终摆脱追兵,到达襄城求援。同时,荀灌还以父亲的名义,向周访求援。各支援兵到达,杜曾解围而去。这便是“荀灌娘突围求救”的历史佳话。

    杜曾和杜弢不同,勇而无谋,没有远略,并不难平定,只需给陶侃等人些时间。这个时候,官军内部矛盾开始滋生,延误了整个荆州局势。陶侃之前的胜利,离不开王敦的幕后支持。随着陶侃军功鼎盛声名鹊起,王敦左右钱凤等人妒忌起来,开始向王敦进谗。王敦对陶侃的信任大打折扣,也产生了猜忌的心理。他召陶侃相见,要解除陶侃的职务。陶侃的部将都劝他不要去见王敦。陶侃坚持去了,果然被王敦扣留,调他出任广州刺史。广州远在南粤,在西晋人眼中是极偏远之地(当时湘州、江州就被认为是边缘之地了),陶侃的这项任命等于流放。王敦再任命堂兄弟王廙为新的荆州刺史。荆州诸将怨恨王敦处事不公,起兵抵制。王敦认为这是陶侃指使,披甲执矛竟想杀陶侃,犹豫着进进出出好几回。不想,陶侃过来正色对他说:“使君之雄断,当裁天下,何此不决乎!”说完,坦然自若地去上厕所。王敦佐吏提醒说,陶侃的亲家周访统兵在外,如果杀害陶侃恐怕再激起周访兵变。王敦这才改变主意,设宴欢送。

    陶侃连夜出发,赶赴广州。在广州,陶侃平定了南粤的骚乱,做了10年的刺史。每天早晨,他都搬一百块砖到室外,晚上再搬回室内。旁人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陶侃说:“我方致力中原,生活太安逸恐怕以后不堪事,所以坚持锻炼。”这便是“陶侃运甓”的故事,当时陶侃已经是个花甲老人了。

    陶侃被排挤走后,荆州将领郑攀、马隽等人为陶侃鸣不平,遭到王敦训斥,便率领军队叛变,加入杜曾乱军。而远在长安的晋愍帝任命的新荆州刺史(司马睿势力在江南任命了一系列人事,都是在形式上向朝廷上个表打个招呼便自行决定了。朝廷并不认可,甚至可能闻所未闻)、一个名叫第五猗的人恰好赶到荆州赴任。杜曾、郑攀等乱军就拥戴第五猗为正派刺史,与司马睿势力的荆州刺史王廙作战。局势更复杂了。建武元年(317年),杜曾连战得胜,大军向江陵挺进。司马睿命周访迎战。周访是陶侃的同乡兼亲家,之前和陶侃并肩作战多年,如今领兵8000,在沌阳(今汉阳西)和杜曾乱军激战。战斗从清晨起激战到傍晚,周访军队渐渐不支。周访挑选800名精兵,亲自敬酒,鼓励大家死战,先静候不动听到鼓声再行动。杜曾大军涌到周访中军阵前三十步时,周访亲自击鼓,敢死队奋勇出击,大破杜曾的重逢,扭转了战况。周访连夜乘胜追击,把杜曾大军打得溃不成军。战后,周访因功升任梁州刺史,担起了镇压杜曾的主要责任。太兴二年(319年),周访最终攻杀杜曾,俘虏第五猗。

    如何处理第五猗,是个难题。第五猗是晋愍帝任命的官,在法律上是正牌刺史。周访向王敦求情,希望不要杀第五猗。王敦不听,照杀不误。因为当时司马睿已经在江南称帝,在王敦眼中,司马睿才是晋室的正宗。

    二六、司马睿当皇帝,真不容易

    最新便民信息
    苏州最新入驻机构
    1553535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