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苏州KTV招聘网 > 苏州热点资讯 > 苏州名言/句子 >  【评析】中国古代讲耕读传家把耕作劳动与读书取功名结合起来使人

【评析】中国古代讲耕读传家把耕作劳动与读书取功名结合起来使人

2022-12-09 03:19:32 发布 浏览 897 次

【评析】

中国古代讲耕读传家,把耕作劳动与读书取功名结合起来,使人有所养,学有所依,更以读书取功名来保障家族的延续和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是古代社会阶层流动性的一个保证,社会由此获得了上下交流的可能,也是人们现实生活的一种规划和安排方式,毕竟人不可能脱离现实。但从思想的层面看,过分追求利益和功名,会损害人们对理道的追求,使整个社会失去思想信仰,因而是不利的。同样,衣食的本义是取其蔽体、充饥,但在强烈物质欲望的刺激下,本来的目的退居次要,而现代社会学讲的身份消费、时尚消费成为主流,形成了奢侈腐靡之风,进而破坏了社会的整体和谐。奢靡之风之所以会破坏社会风气,并不在于消费活动本身,而在于其所代表的一种欲望冲动,在这股力量之下,道德、伦理甚至规范都不复存在,社会将处于解体之中,尤其当奢靡处于腐败引领下时更是如此,其破坏力十分惊人。

第一八四则

人皆欲贵也,请问一官到手,怎样施行?人皆欲富也,且问万贯缠腰,如何布置?

人人都想要地位显贵,请问一旦谋得官职,将如何施行政务?人人都希望富裕,请问一旦家财万贯,又要如何使用安排呢?

【评析】

富贵是大多数人的人生追求,中国古代社会也一直讲读书做官,最直接的目的当然也是富贵二字。但从思想层面上讲,富贵并非人生的最终目的,贵而为官,是要进行合理的社会治理,从更高更理想的层面上讲是要为民做事,所以做官的人都要想一想,为官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获得大量财富之后,除了个人享受,其他的钱财可用来干什么,也值得想一想。这一则说的都是大道理,但对追求富贵的人却不会有太大影响,这也暴露了中国文化最大的一个问题,即道德问题谈得相当透彻深刻,却缺乏将这种思想转化成社会治理功能的能力,一落到实处便时或无处措手,无能为力,只能听任专权专富者纵横天下,强取豪夺。这是十分可悲的。

第一八五则

文、行、忠、信],孔子立教之目也,今惟教以文而已;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孔门为学之序也,今但学其艺而已。

]文、行、忠、信:孔子的施教科目和内容。文,指诗书礼乐等典籍。

]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孔门为学的次序。语出《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道,立志于道义。据德,拥有高尚的道德。依仁,依仁义的品德立世。游艺,指儒家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六艺是陶冶情操、安身立命的本领。

文、行、忠、信是孔子教育学生的主要科目,但是如今只教授诗书礼乐等典籍;志道、据德、依仁、游艺是孔门治学的顺序,而如今人们只学习最后一项技艺罢了。

【评析】

著名的孔门四教:文、行、忠、信,是古代受教育者最熟悉的圣人语录,但思想的教育作用往往抵不上现实利益的诱惑,特别是在科举社会中,孔门四教只剩下“文”,而这个“文”已不是孔子说的经典典籍,而是八股文的“文”。科举教育原初的设计也是要为国家提供精英人才,受过经典教育,培育了仁爱精神,具有文、行、忠、信四种品质,进入仕途后,具有做事的能力和道德信仰,能够忠于职守,讲求信义。但最终科举却成为求取利益的工具,这当然是不符合孔子四教的。治学要讲顺序,所谓志道、据德、依仁、游艺,这是儒学的特色,即以做人为最高目标,通过志于道义、根据德行、依于仁爱,使自我身心得到修养,通过对崇高精神的归依,培育出高尚的品德,最后才是“游于艺”——即获得某种技能。这个顺序是不能乱的,否则便会失去立身立德之本。但在现实社会中,技艺的学习和掌握却成了第一位的,完全失去了道德依据,因而是不可取的。这两点是儒学思想的中心,与现代社会对技能的强调完全不同,值得我们深思。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